首页 / 板报文稿 / 文稿内容 / 科普文稿

潮汕妇女脑后髻的沿变

  • 2020-08-22 14:59:12
  • 来源:苗苗黑板报
  • 编辑:admin
  • 己被围观 133 次
  从古代至解放前,潮汕老百姓妇女(除少数后来讲文明剪短发外),在出嫁之后就要打起脑后髻(潮语叫“打鬃”),表明她已是结婚了。脑后髻因时代不同、地域不同,以至来处不同而有几种形式:大后斗,清代有钱人家的妇女,尤其是年轻妇女,要打起“大后斗”。所谓“大后斗”,就是头上正中至脑后有一面像船帆一样的半圆形发式,要用很多小竹针把它夹住,并用很多比小指尖还小的小竹圈套紧,保持其不斜不倒;存下的发尾在后面梳起,叫“后斗尾”。两边的发要梳成像两朵半髻。每天天将亮就要起来梳妆,至少要个多钟头才能完成,然后用“朥蔸”(一种热带肉质植物)的粘液作为粘发剂,脸上还要涂抹胭脂和挂耳钩。这种发型配上大洞衫裙及手镯、脚环,以及缠足的三寸金莲,就是清代有钱人家妇女的典型服饰了。在潮汕平原城乡,清代的较有古风人家中妇女是不少这装扮的。现在潮剧中的《龙井渡头》中,还是这么打扮。
  
  牛角鬃。还有一种发型,就是把头发打成像一个牛角高高翘起。这也是清代的一种年龄较大的妇女或山区妇女或媒婆的简便发式。它比大后斗简朴得多,但不大高贵美观。
  
  免鬃。辛亥革命之后,妇女不必缠足了,有的已缠了足的就解开,解开的足趾还不能完全复原,有的没有解开,但服装也与头饰没有像清代那样讲究了。潮汕妇女的发鬃,改为在脑后把发束起,系上黑色头绳寸长之后,只用一把寸多长的发匙横过,把其余垂下的发绕成髻就成了。
  
  辫鬃。这种髻最为普通,也较小巧,费时不多,再插上鲜花或布花,就很好看了。年较轻的妇女,见到归侨妇女后髻的变化,也仿效流行起来,即是把发在脑后打成小辫子,再把小辫子围绕起来,成为圆形,再用珠针穿紧,插上花,就显得年较轻了。
  
  三十年代,在归侨妇女中,有一种是把后髻打成像螺形一样,又好看又方便,加上耳朵不是耳钩,而是圆珠形的,真有一番归侨味。
  
  解放后,潮汕老年妇女虽然还是守旧一套,但逐步也形成以一个像龟壳的塑料髻套套上后髻,还有好多干脆剪成短发而不打髻的。这样妇女的生活时间也就不会被打髻占去很多了,一早洗脸便梳一下头发了事。当代的潮汕青年姑娘、老年妇女更不打髻,而追求发型的时髦,配起现在流行的时装,结婚了与否没有什么发型的分别。
  
  
友情链接: 学习帮

苗苗黑板报网(www.banbao123.com)为大家搜集整理中小学生手抄报图片,黑板报图片,板报设计模板,板报花边素材,儿童简笔画,还集专题板报,节日板报等为一体的板报学习网站

Copyright by 苗苗黑板报网 All rights reserved.
粤ICP备15083775号

商务合作
添加微信:YuYoue199502
邮箱:stanak@163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