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/ 黑板报

“教授黑板报”对江岸小区的影响

  • 2010-05-27 21:03:10
  • 来源:网络收集
  • 编辑:admin
  • 己被围观 0 次

5月13日上午,江岸小区的社区报《江岸》第117期即将出版。该报副主编、江岸小区文明办常务副主任王文明一大早就和往常一样伏案改稿。正在此时,在盘龙江畔,江岸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郎晔,正忙碌着组织社区老协会员举办一场广场歌会……

眼前,作为江岸小区的文化实体,社区报纸和社区文化服务中心等各项文化工作的开展都在继续,赫赫有名的江岸小区文化建设,一天也没有停歇过。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,斗转星移,时日变迁,江岸小区如今在昆明的文化声望已大不如前,今昔的沉寂难以和往日的辉煌相媲美。

在大批环境更美、条件更优的小区面前,江岸小区的文化地位何以沉寂?近日,本报记者带着疑问走进该小区,一一探访和江岸小区文化建设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那些人、那些事……

昔日

几个“老孔雀”点燃小区文化

江岸小区目前有居民7981户,共3万人左右。说起小区的发展,管委会一名工作人员介绍,江岸小区的建设背景可谓顺应城市发展潮流。“当时因为长春路、武成路,威远街、青年路、正义路等片区改造,那些曾经住在昆明中心片区的居民,必然要有个新的地方安身。”于是,从1986年开始,昆明一个较早的搬迁户聚落——江岸小区逐渐形成。

与众不同的是,除了众多零散的搬迁户以外,江岸小区有个相对独立的院子,那里住着500来户人家,为云南大学组团。现在看来,江岸小区文化的发源大概于此。云南大学的高宁远教授(已故)曾经写道——这些年,昆明人使用的世俗语言中又多了一个新词汇:“老孔雀”。它既有对那些自作多情的人们嘲笑的意思,有时,也常用于对自己那种不计回报、甚至自讨苦吃的行为的自我解嘲。从1994年搬进江岸小区云南大学组团后,就一直为社区管理和社区文化建设尽义务、出力气的云大教师:石鹏飞、赵椿和我,也不时以这个称号来给自己定位,并用以鼓励自己继续“孔雀”下去。

高宁远教授说的“孔雀”,直接与几位老教授办甚至是随后社区报的由来有关。

回忆起来,一向有着“铁嘴”称号的石鹏飞在入住云南大学组团以后,被大家推选为“组团长”。“这个职务实际上就类似于村保长。”采访中,石鹏飞教授仍然会时不时流露出当年入住江岸小区的喜悦之情。“大多数人以前在中心区住的是四合院,房子又小又破,可搬迁到江岸小区就不一样了。在当年,江岸小区也是昆明比较高档的小区了。”石鹏飞当选“保长”之后,不怕麻烦,也不怕得罪人,什么事情都要管一管。

“教授黑板报”名声响彻全国

当然,在高宁远教授的文字里,石鹏飞教授的“管”,并不是“鸡皮老奶”式的“管”,而是有目标的。这个目标就是建设“文明社区”。

1995年11月25日,在3个‘老孔雀’的通力合作之下,一份图文并茂、通俗明了、又有些尖锐泼辣的黑板报在江岸小区云大组团的院坝里诞生了,名为《云大组团报》。随后,令老教授们没有想到的是,经过一段时期的坚持,“教授黑板报”经本地一家媒体报道后,迅速引来中央电视台、人民日报、光明日报及香港大公报等新闻媒体的关注,名声响彻全国。

“教授黑板报”在江岸小区烧起一把火,名气越来越大。更重要的是,黑板报不仅吸引来更多的“老孔雀”参与,还引起江岸小区开发商的关注。

作为江岸小区的开发商,盘龙区房地产经营开发公司(现为盘龙房地产有限公司,以下简称盘房公司)迅速抓住有利时机增强自身软实力建设。据盘房一员工透露,1997年,盘房借着“教授黑板报”营造起来的文化氛围,曾大手笔投入近1000万元,在盘龙江畔建成长达1.2公里的沿江公园,迅速赢得小区住户和社会各界的好评。1998年,有住户抱怨位于江岸二期的一个垃圾房实在影响小区环境,不利于住户身心健康,盘房再度出手,大打文化牌。盘房不仅顺应民意,将横亘在小区中央的垃圾房移到其他地方,还在原地建起云南居民住宅小区首座集文化、艺术、体育、教育、保健、培训、休闲于一体的专业文化中心。

江岸小区的文化建设已经基本成型,社区文化中心不仅给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地方,还定期组织各种艺术团在小区开展各类演出。而2000年11月,老教授们主办的黑板报再上台阶,最终由黑板报升级成铅字报,成为每月一期、每期发行1000份的社区报纸。

江岸小区的文化建设不仅引来各类媒体的关注,有学者把它当作“江岸模式”来推广。就连中央领导到了昆明,也会亲临小区视察工作。2000年,江岸小区被国家建设部授予首批“全国城市物业管理优秀住宅小区”称号。江岸社区居委会入口处,至今仍悬挂着多个代表荣誉的牌匾。

如今

文化建设影响力正逐渐沉寂

目前,江岸社区报的主编没有换人,依然是石鹏飞教授。但时至今日,石鹏飞教授和其他曾经积极参与办报的老教授们,已经搬离江岸小区。相对独立的云南大学组团,也改头换面,大多为“外人”居住。

现在的江岸社区报主要由副主编王文明主管。“我是1999年才买房子入住江岸小区的。当时江岸小区不仅环境优美,文化搞得好,在昆明还小有名气。”王文明当时冲着这一点买下江岸的房子,并积极参与社区办报。

这些年,云大的老教授们大多搬家了,原本住在江岸小区的有钱人,也大多到其他地方买了新房子,小区住户换了一批又一批,现在居住的多是老年人或经济条件一般的人。“虽说报纸继续办着,社区文化中心也在积极搞活动,但江岸小区的文化地位已大不如前了。”

在王文明看来,曾经的辉煌数不胜数,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,随着一批又一批更新、更高档的小区拔地而起,在昆明,江岸小区文化建设的影响力已经逐渐沉寂。

活动经费缺口8—15万元

社区文化的建设也是需要有资金注入的。江岸社区文化服务中心主任宋琳,她的另一个身份是盘房员工。1999年,随江岸社区文化服务中心的落成,宋琳正式进入江岸小区工作。她的主要任务是管理文化中心的日常事务,营造好社区文化。

“当时盘房每年投入江岸的资金都在40万元以上,但2006年昆明市区划调整以后,盘房公司划归为盘龙区管理,江岸文化中心则化归为五华区管理。”宋琳说,盘房虽然除了在盘龙区承担企业相应的义务和责任外,还尽己所能支持文化中心的工作。但2004年后,盘房除了将不动产文化中心作为场地无偿提供外,已经不再出资支持江岸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运转。

“没有盘房的资金投入,目前江岸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开展文化活动,但每年除了政府部门的支持以外,仍然有8-15万元的亏空,必须得通过拉赞助的方式来填补。”大约从2004年开始,盘房在江岸社区文化中心的员工从30几人锐减到8人,中心运转的难度逐渐增大。

友情链接: 学习帮

苗苗黑板报网(www.banbao123.com)为大家搜集整理中小学生手抄报图片,黑板报图片,板报设计模板,板报花边素材,儿童简笔画,还集专题板报,节日板报等为一体的板报学习网站

Copyright by 苗苗黑板报网 All rights reserved.
粤ICP备15083775号

商务合作
添加微信:YuYoue199502
邮箱:stanak@163.com